据,广东省某中学发生霸凌事件,一名初中男生在教室内被其他同学塞入异物、使用扫把戳胸口、用拖把打头部、用脚踢踹等方式霸凌,过程中还有人不断辱骂、嘲弄。 被霸凌男生坐在凳子上,面对周围人的打骂,除了出于本能的用手挡住脸,几乎没办法反抗。
有位谱系孩子家长看了网传视频后表示:“太揪心了!”面对校园霸凌、校园隐形歧视,家长该怎么办?
综合新闻媒体报道,霸凌事件发生在2月19日上午。被霸凌孩子有智力缺陷,平时被老师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事发当天被多名同学用笤帚、拖把等击打身体多个部位,言语侮辱,并视频直播。
有媒体采访被霸凌男生的表姐,她称2月20日晚11点多,被霸凌孩子的外公接到派出所的电话让他过去处理,“结果学生不够年龄处理,每人赔了一千元,学校赔偿两万”。
事发后,学校相关工作人员称,此事有关部门已经在跟进处理中。属地派出所相关工作人员称,目前关于此次霸凌事件有关部门已经在处理,初查发现,被打学生和打人学生均是初一年级同班同学,年龄大约是13岁至14岁,打人原因目前尚在调查中。
事发后被打学生送医检查,结果尚未出来,目前在家休息,学校安排了心理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学校和班主任对此事进行跟进处理。调查发现打人学生是同班4名男生,目前警方已会同学校对他们采取了相应的惩戒措施。
“看得太揪心了,只因为这位学生存在智力障碍就被如此孤立和欺凌,被飞踹、口塞异物、捅、拖把打脸,什么校园霸凌? 这就是恶意伤害他人,这就是犯罪! 无论年龄如何,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受到对等甚至更严厉的惩罚,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这种恶劣行径应该计入档案终身! ”网络大V“Do医生”发帖称。
“他即便有智力障碍,但他依然 紧紧保护着妈妈送给他的水杯。 其实当这位学生被安排坐在最后一排时,老师们何尝不是参与孤立和霸凌的隐身人群之一。 ”
“作恶者应该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这样才可以彰显公平正义。楼上说班主任没做好风气教育导致部分学生作恶猖狂的观点,个人不能同意更多。”
此次霸凌事件在网上发酵后,受到谱系家长们关注。被欺负后不理解、无法表达明白自己的遭遇,是谱系孩子在遭遇霸凌,想要寻求帮助的一大难点。
2025年1月27日大米和小米的一场直播中,刚好探讨了这一话题,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办法。
“我走在路上,总是有几个孩子会对着我怪叫,但我选择直接走开,这样处理对吗?”“我的孩子在学校被勒索,他直接告诉了校长,班主任会不会不高兴呀?”“阿斯的孩子说不清楚他经历了什么,我们怎么办?”……
这场直播中,国家心理咨询师段瑶和14岁“阿斯”男孩妈妈“猫妈”一同探讨了关于谱系孩子在学校遭遇霸凌的问题。
首先,这不是他们的错。让孩子从恐惧的情绪中走出来,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爸妈,相信爸妈会帮助他们。
其次,要让他们了解,如果因为一些行为或者言语,让同学们感到不愉快时,是能够最终靠沟通,而不是冲突和伤害来处理问题的。若孩子实在不愿意表达,也可以带孩子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有关的心理复原。
此外,段老师也提醒家长,若孩子身上莫名出现一些伤痕,比如圆规、圆珠笔造成的小伤口;或者文具、鞋子等物品经常丢失或者破损,都可能是孩子遭遇欺凌的征兆。
由于校园霸凌常发生在校园里一些隐蔽的空间,所以若孩子出现不愿在学校上厕所,或者操场等一些特定场所,家长也要及时跟孩子了解情况。
如果发现孩子回家后出现伤心、沮丧、拒绝讨论学校的事情,或者出现失眠、做噩梦,坚持带一些保护性用具、攻击或防卫行为增多时,家长也要特别留意,这可能就是孩子在发出“求助信号”。
听完猫妈的经历,不少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也在直播间和评论区留言,表明了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也经历了被打、被辱骂等欺凌行为。 霸凌像一种隐形的“校园病”,悄悄地影响着很多孩子的身心健康。
为什么这一些孩子更容易被欺凌?在《柳叶刀·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指出,原因是患有神经发育或精神障碍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情感表达和社交互动方式可能与普通孩子不一样。这些不同,往往让他们在校园中显得“格格不入”,成为了欺凌者眼中的“软柿子”。
比如,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可能因为不懂得如何与人正常交流,而被其他孩子嘲笑、孤立;一个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孩子,可能因为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遭受欺凌。
研究人员对超过63万名,4至17岁的患有神经发育障碍或精神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这一些孩子中,传统欺凌(包括被推搡、辱骂、孤立等)受害率高达42.2%,意味着每10个此类孩子中,就有超过4个在过去一年内遭受过传统形式的欺凌。
与普通孩子相比,患有神经发育障碍或精神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的风险要高出2到3倍。
研究表明:ADHD儿童既是高发受害群体(46.0%)也是主要施暴者(27.8%);自闭症儿童因社交障碍更易成为受害者(49.1%),但施暴率最低(19.1%)。
这种双重脆弱性源于神经发育障碍群体都会存在的执行功能缺陷、情绪调节障碍及社交认知偏差,其冲动行为可能转化为攻击性,而长期受欺凌经历又会诱发暴力代偿,形成受害-施暴的恶性循环。
如果发生霸凌事件,一定要保留好证据。不仅是霸凌的证据,还要保留学校、警方、家长等各方处理的结果也要留存。同时,要让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让家长真正重视霸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