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人口普查中现住地、出生地、5年前常住地和户口登记地等多维地理信息的交叉组合,将人口迁移流动分为长期、短期、直接、循环迁移流动及名义流动等类别,并借助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宏观和微观数据核算了中国各类省际迁移流动的规模和强度,发现不一样的迁移流动折射出不同的出发地文化粘性、目的地经济拉力以及迁移过程的制度阻力。为避免术语歧义,建议以区际迁移、区内迁移和跨区迁移规范表达本级、向下兼容和向上兼容3个迁移层级。应用Courgeau模型推算中国居民终身粗迁移强度(CMI)为49.5%,5年迁移的CMI为21.0%,反映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活性慢慢地加强的趋势。中国人口迁移的年龄模式既符合Rogers模型,又有自己的国情特性,中老年阶段存在潜在的迁移高峰,户籍制度障碍造成名义流动人口中少儿比重畸高。
【作者简介】丁金宏,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黄小丽,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韩予璐,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陈益豪,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p>
【内容摘要】探索单人户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对理解中国家庭转型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抽样数据,描绘近20年间中国单人户时空格局的变动,并考察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异性。研究之后发现,中国单人户时空格局具有三大特征:分布上,东部沿海经济带和青藏地区,以及各省省会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单人户占比较高;变化趋势上,单人户占比的快速提升先发于东部和东北地区,随后蔓延至全国;年龄结构上,单人户占比的提升由原先的青年驱动逐渐向老年驱动演进。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根据结果得出,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转型共同塑造了这一时空格局,单人户的形成兼具主观意愿和被动选择。合理应对该家庭新形势,需要在促进家庭化迁移、关注青年婚配问题、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作者简介】李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华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博士研究生;段成荣(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电子邮箱:.cn
【内容摘要】在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正式落地的背景下,借助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基于广义罗伊模型,使用父母兄弟姐妹的子女数量作为排除性工具变量,实证检验子女数量影响父母期望退休年龄的生育政策异质性处理效应。研究之后发现,生育多子女存在父母期望退休年龄推迟效应,且随着生育政策对父母生育多子女的阻力变大,生育多子女的父母期望退休年龄推迟效应也会增强。生育政策调整模拟根据结果得出,全面二孩政策和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相继实施后,多子女父母数量的增加会促进增强生育多子女的父母期望退休年龄推迟效应。鉴于此,政府和企业可优先考虑结合职工的子女情况,完善职工弹性提前或者延迟退休的详细实施办法。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徐英东,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于潇(通讯作者),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电子邮箱:.cn
【内容摘要】陆地边境地区是国家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和安全的重点区域。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实力大幅度提高,边境安全形势也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中国的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趋势在边境地区得到直接体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国边境地区的总人口慢慢的开始减少,这引起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人口普查数据,描绘了边境地区人口变化态势,分析了当前中国边境地区面临的安全形势。研究之后发现,当前中国边境地区人口变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导致的必然结果,基本不会对边境地区国防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新时代要加快边境地区城镇化建设,减少农牧业人口,提高边境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以中国的现代化带动四周的国家的一起发展,构建边境两侧国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铸就更高层次的边境地区安全和稳定。
【内容摘要】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是指世代居住在云南的“土著民族”。20世纪80年代之前,这些民族的人口几乎全都聚居在云南省内。伴随改革开放和人口流动,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口开始走出封闭的栖息地并向省外扩散,开启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时代进程。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中居住在云南的人口占全国这1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到88.93%,相较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降幅达10.09个百分点。研究之后发现,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口跨省流动的首选目的地是与云南相邻的贵州和四川,其次是广东、浙江等东部发达省份。导致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跨省散居人口持续增加的因素除了迁移增长外,还包括这些民族在省外居住地的自然增长,以及由行政区划分割和民族成份改变带来的区域间或族群间人口的此消彼长变化。
【作者简介】罗淳,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电子邮箱:.cn
【内容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与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相重合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经济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的科学选择。基于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之后发现,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会抑制经济稳步的增长,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则有利于经济稳步的增长。机制分析表明,养老产业发展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关系中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其会显著削弱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稳步的增长之间的关系在不一样的区域存在非常明显差异,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联动效应仅在西部地区对经济稳步的增长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应推动养老产业创新发展,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全面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精细化政策管理,实现人口老龄化、养老产业与经济稳步的增长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穆怀中,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献政(通讯作者),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
【内容摘要】基于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户籍制度改革对流动女性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之后发现,户籍制度改革明显提升了流动女性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且这一效应在改革后结婚和低受教育水平的群体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户籍制度改革通过3个渠道影响流动人口生育决策:其一,改善生育权益保障,提供免费孕前检查和新生儿健康管理等服务,降低生育经济负担;其二,增强生育就业保护,完善产假制度及待遇,减轻女性职业发展顾虑;其三,转变生育观念,提升育龄人群对生育价值的认可。聚焦中国户籍制度变迁背景分析流动人口生育决策,拓展了生育支持对生育决策影响的研究视角,为完善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流动人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作者简介】宋月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王志理,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翰涛(通讯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hantao.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第二次人口转变不断深入,居民婚前同居行为日益普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22年数据,借助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婚前同居对个体初婚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并对试婚假说、经历假说、选择假说及扩散假说在中国语境下的解释力进行检测验证。研究之后发现,有过婚前同居经历的人群,初婚的离婚风险显著更高,剔除自选择效应后,婚前同居对初婚稳定性的消极影响仍然稳健;婚前同居的文化意涵和普及程度在不同人群中差别较大,在婚前同居作用于离婚风险的过程中,出生队列和教育水平产生了显著的调节效应。总结而言,在中国语境下,婚前同居对初婚稳定性仍主要产生消极影响,但随着同居行为在更晚出生队列和高教育水平群体中逐渐扩散,这一消极影响被显著削弱,证实了扩散假说的主要观点。
【作者简介】陆杰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系教授;谷俞辰(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cn
《人口研究》创刊于1977年6月,是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原人口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是人口学专业唯一被国家新闻出版署选定的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中国人口学会会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AMI权威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是我国最早创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口学专业杂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