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宗旨,致力于中国文化重建和价值重生,力图在时代变迁和世界秩序变动中展现中国新的文化形象和自我认知。
2013年,《文化纵横》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囊括了曹远征、郑永年、曹锦清、高全喜、房宁、李培林、冯象、华生、时殷弘、强世功、张平、于向东、应星、杨平等著名学者。
凝聚起一批既富专业素养又有跨学科意识的老中青年学者,目前已接近有1000余人规模。同时不断拓展全球知识分子的作者资源,包括全球范围内最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左右翼学者,包括斯蒂格利茨、阿马蒂亚·森、沃勒斯坦(已故)、佩里·安德森、布鲁斯·阿克曼等人。
举办系列读者沙龙,每场听众报名踊跃。沙龙吸引不同媒体参与,在澎湃新闻、观察者网、光明网、经济观察报、凤凰周刊等国内知名媒体都有报道,加上其它媒体二次转载,每场活动内容都获得十万余次的点阅。
2015年,《文化纵横》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2015年,《文化纵横》在中国知网期刊影响评价“文化与博物馆类”排名第一。
2019年,《文化纵横》进入南京大学CSSCI,成为南大核心期刊来源期刊。
与此同时,早在2009年,文化纵横就已开始尝试公益化运作,于北京民政局注册“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可以说,文化纵横与修远基金会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近年来,修远基金会作为研究类基金会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即获评由北京民政局认证的“4A级社会组织”,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获得4A级资质的研究型基金会,也是探索民间智库独特模式的里程碑。
作为一家传统的杂志社,文化纵横并没因其浓厚的思想底蕴而孤芳自赏,亦没因其传统的产品形态而闭门造车。它目睹了这些年的种种跌宕,整个媒体行业发生的巨大变化,民间智库处处受到掣肘的困境。
庆幸的是,文化纵横已探寻到一条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之路——立足高端思想评论,结合公益化发展模式,运用商业化技术方式,与时代同步,将最有深度、最有洞见、最具问题意识的原创思想内容传播出去,将国内重大思想领域课题立项完成,将有严肃政治思考愿望的读者服务到位。
基于以上,目前文化纵横的人力已经不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我们亟须发现志同道合的、有严肃政治思考愿望、热爱思想原创与传播的“你”出现,与我们大家一起投身于“文化重建”的事业中,在这里成就你我。
近年来,研究部工作内容集中于当代政治经济结构变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国际地理政治学演变及其思想、文化衍生机理。这些研究背后相同的问题意识在于:持续追踪和发掘生产形态变局(工业革命、技术突破)对人类组织形态、观念形态的深刻影响,进而思考新变局背景下组织形态、观念形态重组的可能方向。
我们期待应聘者有比较广泛的阅读与思考兴趣,不拘泥于某一专业背景,对于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代表性学者、流派及其主要观点有一定了解,能适应团队合作与课题工作坊的研究组织形式。
负责文化纵横公众号的内容创作和日常运营,包括选题策划、对外约稿、原创评论及编译等。
负责新商务的接洽,能够准确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并协调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项沟通。
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学术功底,可以依据杂志选题参与直播、视频等栏目的出镜。
全职优先,也可接受优秀的兼职在校硕士、博士生,但需确保一定时长的坐班及精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