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博物馆的研讨团队1月6日发布,在甘肃省靖远县乌兰镇发现的一批距今1亿多年的恐龙脚印确以为白垩纪的斯氏跷脚龙脚印。这一发现为斯氏跷脚龙脚印在我国的广泛散布供给了新的科学依据,具有极端严重科研价值。该效果已于近期在世界学术期刊《前史生物学》上在线宣布。
据悉, 这些恐龙“脚印”保存无缺,组成了12道行迹,在现在已发现恐龙脚印中比较少见。“从这些脚印中,甚至能看到恐龙脚底的鳞片刮痕,可以说是精巧地保存了细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说,据估测,造迹者的臀高约为0.6米至0.9米,体长最长可达2.5米,行走时简直呈直线。
我国西北地区的白垩纪河口群是四足动物脚印数量丰厚、多样性高的白垩纪地层,留存有很多恐龙脚印。坐落乌兰镇的脚印点在一处山崖的岩层底部,面积约6.2平方米。科研人员发现,岩层上所发现的恐龙脚印都为三趾脚印,至少有67个,长度范围在11厘米至21厘米间,其形状学特征契合斯氏跷脚龙脚印特色。
这些巨细附近的脚印还组成12道行迹,其间部分互相平行,跋涉方向相同。经过恢复三维数据模仿后发现:这些体型类似的兽脚类恐龙是以步行速度跋涉,在行进时构成一个相对密布的阵型。
“这标明这类恐龙造迹者很可能具有群居行为。”甘肃农业大学教授李大庆标明,互相接近是为削减个别的戒备压力,避免被天敌捕食。
邢立达以为,此次发现为进一步探究斯氏跷脚龙的脚印形状和行为学供给了新头绪,也标明乌兰镇成为白垩纪河口群的脚印富集区之一。“经过技能恢复后的造迹者们栩栩如生地展现白垩纪恐龙日子的一瞬,也让我们更看清这群史前明星的实在容貌。”他说。(记者魏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