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像潮水一样呼呼涌来的时代,咱们好像都习惯从手机、电脑这些新媒体上去获取新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漫长的历史里头,报纸曾经起着多重要的作用啊?今天,咱们就一块儿走进中国报纸那风风火火、充满神奇色彩的过往。
你就想象一下哈,在古时候,没有互联网,也没有电视,那人们到底是咋知道天下发生的大事的呢?答案就是报纸呀。虽说那时候的报纸跟咱们现在熟悉的样子差别很大,可它照样承担着传递消息、反映社会真实的情况的重要任务。
造纸术的发明,给报纸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东汉的蔡伦改良了造纸术以后,纸张慢慢就替代竹简,变成书籍的主要材料了。不过在先秦和秦汉的时候,因为书籍主要是竹简,根本没办法当成有效的报纸材料,所以那时候还见不着报纸呢。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唐代出现的。唐代的报纸都是官方办的,分成“进奏院状”和“邸报”这两种。“进奏院状”级别可高了,是发给唐朝全国 40 多个各自为政的藩镇节度使的报纸。它里面的内容有了皇帝的重大活动、重要的圣旨、各地官员的任命和免职、重要的军政方面的消息等等。大英图书馆里藏着一张“敦煌进奏院状”的残页,被看成是现在还存着的最早的邸报实物。这份进奏院状有 97 厘米长,28.5 厘米宽,没有报头,全文两千多个字,是用毛笔抄写的,内容主要是说张淮深向朝廷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还有一小部分是凤翔的当时的事情状况。
“邸报”更像是现代报纸的初步样子。它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弄出来的,给各级官吏看,内容主要是天子的圣旨和大臣奏折的一部分摘抄,还有官员任免的消息。邸报一般贴在宫门外面,各级官员自己抄下来,私下里传播。早在汉代的时候,邸报就有点初步的样子了,在隋唐时代发展得更好。唐代中央政府还雇了印刷铺子,用雕版印刷的办法把邸报大量印出来,分给高级官吏。等到了宋代,邸报更成熟了,不属于官方文件那一类,而是单独存在的发行东西。邸报的内容也慢慢丰富起来,从单纯的官方文件摘录,增加了一些时事方面的内容,像边境打仗的进展、官员受到惩罚以及原因、皇帝的各种活动等等。
不过呢,邸报也有它的不足。它刚出现的时候就受到很严格的新闻检查,光说好事不说坏事,对于不好的新闻很少去报道。就好比说地方上出现灾荒、地震、海啸这类天灾,还有战争里打了败仗、地方上民众造反或者统兵大将兵变这些,通常都不报道,或者就是简单提一下。对于涉及高层特别是皇室政治斗争的事儿,那更是一个字都不准写。
就因为邸报有这些不足,民间的小报就出现了。小报一开始是以假邸报的样子出现的,主要登的是国内各种各样不好的新闻,像朝廷跟外敌打仗输了、哪个地方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某个大臣得罪了皇上受到严厉惩罚等等。这些消息有的真有的假,不过大部分还是真的能靠得住的。小报一般是印刷铺子为了挣钱,用各种办法得到消息后悄悄编写印刷的,不会光明正大地卖,而是放在印刷铺里偷偷卖,特别隐蔽。中央政府对小报特别生气,觉得它把朝廷的机密给泄露了,必须狠狠惩罚。但是小报在民间有很多人喜欢,各级官员、知识分子还有有钱的大佬都会悄悄买来看。
在中国古代呀,还有一种特别的报纸叫八卦报。这八卦报主要记的是各地的奇怪事儿,跟军政没啥关系,就是登各种各样的怪事儿,大多数都是民间传的那些,绝大部分都是瞎编乱造的。在古代,八卦报被看成是妖言惑众,发行的人是能被判死刑的。
时间到了 19 世纪后期,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了。早在 1815 年的时候,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东南亚马六甲弄出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刊。等到第一次战争结束的 1842 年,洋人在香港、澳门、广州这一些地方先后弄出了好多份中文报纸,不过主要是搞宗教宣传,也登一些社会新闻。中国最早的商业报纸,主要靠登时政新闻来挣钱,比如说 1857 年由孖剌报馆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1861 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上海新报》等等。
中国第一份特别有名的商业报纸,估计就得说是《申报》了。《申报》在内容方面有了全新的特点:很重视新闻报道,像那种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还有重大事件的报道;很重视报纸上的言论,强调言论得对国家和老百姓有好处;很注重文学副刊,开创了中国报纸副刊的先河。
在清末和中华民国当时,中国的新闻业相当发达。除了军阀打来打去没法好好管理新闻界之外,更关键的是中国到处都有租界,好多报纸都是在租界里发行的。而租界就跟外国的领土一样,中国政府没权力去管。就因为这样,当时中国新闻界有了一些,就算是封建的清王朝那会也是这样。
但是满清王朝对那些进步的报纸和记者使劲打击。1903 年,有革命倾向的记者沈荩,想办法知道了慈禧太后要跟俄国签卖国密约的消息,还拿到了密约的主要内容,就是把东北好多领土割让给沙俄。沈荩写了揭露这个密约的文章,通过天津租界里的《新闻西报》整篇都登出来了。这文章被国内外好多报纸转载,引起了国内知识分子甚至官员们普遍的不满。清政府特别尴尬,只好宣布不签这个密约了。慈禧太后气坏了,把沈荩抓起来,判了最狠的杖毙死刑。沈荩在行刑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勇敢、特别坚强,他的事把全世界都震惊了。
这时候,满清正在跟英国政府处理苏报案的事儿。《苏报》原本是上海租界的一份小报纸,后来变成革命报纸了,老是批评满清的各种政策。满清政府让上海的官员偷偷去抓《苏报》的主要人员,没成功,然后通过外交办法逼着租界去抓这些人再引渡过来。租界政府最后抓了六个人,本来打算引渡给满清政府,可因为记者沈荩刚被残忍地杀了,列强那边的新闻界和知识界强烈反对,最后只能在租界审判。其中 4 个人直接就给放了,就只有邹容和章炳麟象征性地判了 2 到 3 年的徒刑。
抗战时期,为了全力对抗日寇,瓦解敌人的新闻舆论攻势,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新闻检查办法,建立起了一个从中央到县、市一级,从报刊社、出版社到印刷所、书店的新闻出版检查的网络。1945 年抗战胜利后,我党将新闻界作为攻击阵地之一,策划了声势浩大的“拒检运动”。民主派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回到重庆后,写作了《延安归来》一书,为了保持作者的自由表述,决定不送中华民国检查。紧接着重庆的各大杂志报刊和书店都发表相关声明,从此不再将印刷品送交中华民国检查。1945 年 10 月 1 日起,国民政府被迫撤销对新闻和图书杂志的检查制度,该运动取得胜利。
1948 年 6 月,国民政府这才明白放任敌人操纵舆论有多可怕,急急忙忙弄了个《军事新闻发布实施暂行办法》,想要管制舆论,可这时候已经太晚啦。
中国报纸的历史啊,可不单单是一部新闻的历史,它更是一部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它亲眼看到了中国从过去的古代封建王朝一直到近现代的整个历史过程,也亲眼看到了中国人民追求说话自由和民主的整个过程。
在古代的时候,报纸虽然被管得特别严,不过民间小报的出现,这就表明了人们特别渴望能得到真实的信息。到了近现代,报纸变成了革命的工具,那些进步的记者们靠着自己手中的笔,把社会的黑暗面给揭露出来,为了民族的解放和进步努力拼搏。
从沈荩到邹容、章炳麟,接着再到抗战时期的那些新闻工作者们,他们拿自己的生命还有一腔热血,把新闻人的担当和使命给解释清楚了。他们一点都不怕有权有势的人,敢把真相给揭露出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好处,啥代价都愿意付出。
在如今这个时代,咱们更得好好珍惜这好不容易得来的。报纸和新媒体虽说形式不太一样,可它们的使命是相同的,就是给人民服务,把真实、客观、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出去。
咱们可不能忘了历史,不能忘了那些为了新闻能自由而努力奋斗的人。咱们得拿历史当镜子,让报纸和新媒体能更好地起到作用,为建设一个更美的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中国报纸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是一部值得咱们好好去研究琢磨的历史。它跟咱们讲,是多么珍贵呀,新闻媒体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里起着多么关键的作用。
在往后的日子里,咱们盼着报纸和新媒体能接着把好的传统发扬下去,给咱们大家带来更多有用的信息,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出更大的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